近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消费升级背景下即时零售的创新、竞争与治理”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结合《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和“内卷式竞争”的政策背景,汇聚经济学、法学、公共管理等领域专家学者,探讨即时零售行业的创新、竞争与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亚太法学研究院副院长孟雁北教授高度关注经济学界对即时零售行业竞争造成的从宏观经济形势到微观相关市场的影响,她表示,法律规制和治理的往往是负面效应,不同细分市场受到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应进行分别观察,明确治理对象和行为后果,进而选择相应的治理手段。
山东大学数字经济与平台竞争研究中心主任曲创教授表示,即时零售是重要的行业创新,其发展源于宏观经济压力下企业的拓展需求、长期积累的硬件与技术条件成熟、庞大的市场潜力及消费者即时消费习惯的推动等原因。他强调,大平台之间的跨界竞争打破了传统意义的市场壁垒,提高了市场有效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警惕补贴偏向头部商家、强制商家参与等问题。就治理“内卷”而言,核心是防范“被迫参与”和“商品质量下降”,可以通过平衡堂食与外卖关系、优化补贴方向等实现平台、商家、消费者、骑手多方共赢,最终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本次研讨会在即时零售的创新、竞争与治理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首先,即时零售作为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共振催生的创新业态,其发展不仅突破了传统零售的时空限制,更通过服务半径拓展、算法优化等实现了行业效率升级,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与增长潜力;其次,针对行业热议的“内卷式竞争”,需要反对简单化、标签化解读,强调需回归法律与经济学本质。既要警惕“被迫参与补贴”“商品质量下降”“成本转嫁”等具体问题,也要区分正当价格竞争与破坏性竞争的边界,避免将正常市场创新纳入“内卷”范畴;最后,在治理路径上依托现有法律框架精准规制“低于成本倾销”“强制商家压价”等具体行为,而非对价格竞争进行“一刀切”限制;通过优化补贴方向、平衡多方关系、强化事前风险评估等举措,推动平台、商家、消费者、骑手实现利益共赢。
鼎宝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